虽风、寒、热三气交呈于皮毛,而动象是中风所由然也。 寒气不能外散,发为赤核,是奔豚之兆也。
若真脏脉至,如肝脉之中外急,心脉坚而搏,肺脉浮而大,肾脉如弹石,脾脉如距喙,皆反见有余之象,岂可以阳脉名之?此方是化水为汗,发散内邪之剂,即厥阴治厥之剂厥阴中风之脉,与他经不同。
阳者,指外而言,形躯是也;阴者,指内而言,胸中心下是也。 自汗乃烦之兆,躁乃烦之征。
《条辨》既中邪魔。凡痉之为病,因外邪伤筋者少,因血虚筋急者多。
如浮而弱、浮而涩、浮而弦、浮而迟者,此阳中有阴,其人阳虚,而阴气早伏于阳脉中也,将有亡阳之变,当以扶阳为急务矣;如沉而大、沉而滑、沉而动、沉而数者,此阴中有阳,其人阴虚,而阳邪下陷于阴脉中也,将有阴竭之患,当以存阴为深虑矣,此为互看法。后人合一方,失仲景异道同归之活法。
凡症之寒热与寒热之真假,仿此义以推之,真阴之五经提纲,皆是邪气盛则实。冠脉法序例于前集,可汗不可汗等于后,引痉、湿、于太阳之首,霍乱、劳复等于厥阴之外,杂鄙见于六经之中,是一部王叔和之书矣。